立即註冊
掃碼關注

“環球資源” 官方微信,獲取即時外貿資訊

服務動態

主頁 / 貿易情報中心 / 服務動態 / 對話環球資源 Carol Lau:關稅波濤下 AI 眼鏡如何持續繁榮?

對話環球資源 Carol Lau:關稅波濤下 AI 眼鏡如何持續繁榮?

發佈日期: August 13, 2025

閱讀量:

Share:

7 月 30 日,VR 陀螺總經理兼主編 案山子  環球資源客戶服務、市場及商業分析高級副總裁 劉安琪(Carol Lau進行了一場深度連線直播。

環球資源是一個國際領先的 O2O 多管道貿易平臺,歷經五十餘載,自 1971 年以來一直致力於為買家和供應商提供線上和線下服務。1995 年,企業上線 B2B 國際貿易採購網站。至今環球資源已服務超過 1400 萬名註冊買家及用戶,涵蓋全球百強零售商中的 97 家。

劉安琪在全球貿易領域具有多年從業經歷,對於海外消費電子市場、產品出海等頗具洞察。本次直播以貿易戰為背景,剖析 AI 眼鏡等產品出海策略。以下是直播文字實錄。(注:為照顧閱讀,部分語序略有調整。)

案山子:今天的對話主題是AI+XR 產品的全球化之路》,出海其實是很多企業所關注的一個問題,因為當前 VR,AR、AI 等產品主要市場還是在海外,現在很多廠商也逐步嘗試往外走。今天有幸請到了具有多年出海經驗的環球資源副總裁 Carol 來跟我們聊一聊中國電子產品怎麼出海這樣一個話題。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環球資源,這是一家起步於香港的全球企業,歷史非常悠久。香港作為中國出口貿易的一個核心集中地,所以很多電子產品都會選擇香港作為視窗,再走向全球。另外環球資源每年都會在香港舉辦兩次展會,從這個展會上面可以看到中國消費電子最前沿的發展歷程,比如爆品、趨勢、全球賣家最新訴求等,

Carol非常感謝 VR 陀螺的邀請。我是劉安琪,Carol,當前職位是環球資源的高級副總裁,主要負責社群開發以及市場推廣工作。環球資源成立於 1971 年,聚焦於全球貿易平臺建設。至於線下展會,我們其實也已經舉辦了 20 餘年。環球資源展包羅萬象,除電子類產品以外,也有家居用品等等。不過我們今天的話題以消費電子產品為主,接下來我會基於平臺資料、我們跟商家以及採購商的一些接觸經驗來給大家做分享。

 

案山子:您這些年看到了消費電子產品哪些趨勢?

Carol當前,電子類產品發展迅速,而我們離不開的最新話題就是 AI。AI 的普及和全面滲透不僅在產業鏈層面帶來了賦能,也讓各類產品在功能層面出現了 AI 的融合和疊加。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的手機、PC、智慧音箱等,現在幾乎所有設備都具備了 AI 能力。

尤其是在 AI 大模型語音指令處理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從過去的有 AI 功能,已經進化為真正的AI助手。我們手中所持的小型 AI 工具,已經可以用來操控家居設備,甚至協助日常工作。因此,AI 的全面滲透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

在擁有 AI 賦能之後,我們也不斷看到各種應用場景的融合,產品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例如,在家居場景中,電視、冰箱、穿戴設備等都實現了互聯互通,核心都是圍繞“人”打造無縫體驗。這也是我們這兩年來在電子產品設計上看到的主要方向之一。

今年 4 月我們在香港舉辦了環球資源展,當時就已經出現了大量 AI 相關產品,裡面有可穿戴設備,也有比較熱門的 AI 眼鏡。這裡打個小廣告,今年 10 月,我們的香港展二期將會特別打造一個 AI 主題館,裡面會展示大量 AI 相關的產品,AI 眼鏡也是其中一個焦點。

還有一個特別值得一提的現象,就是“情緒價值”的輸出。雖然電子產品本身是冷冰冰的,但用戶越來越看重其中的情感連接。尤其是年輕一代,他們在消費電子產品時,追求個性化、品牌聯名、時尚設計、新鮮元素等,都是為了獲取某種情緒價值。如果一個創新產品缺乏情感連接,其實很難在市場中脫穎而出。我們正看到越來越多的產品從“死物”逐步轉化為“有感情”的物件。

除了 AI 和場景融合,我們還觀察到另一個趨勢:AI 的當地語系化運行。許多產品過去需要聯網才能發揮 AI 的能力,但現在不少新產品開始搭載端側智慧,無需聯網即可完成基本的 AI 功能,這不僅提升了使用效率,也有助於保護用戶隱私。畢竟如今全球範圍內,用戶對個人隱私的關注越來越高,而聯網就意味著資訊互通,隱私風險也隨之增加。因此,端側 AI 正在成為一股新的潮流。

最後再補充一點,現在環保也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碳排放的控制與減量成為了全球關注的重點,而電子產品的合規門檻也越來越高。很多廠商雖然強調自己具備開發智慧或 AI 產品的能力,但往往會忽視合規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在歐盟國家,對於碳足跡、可回收材料比例等要求非常嚴格。美國在這方面也逐漸加大了對環保認證的重視。這些環保因素,也正逐步影響著電子產品和整個電子消費行業的發展方向。

案山子:目前海外消費者管道主要分為幾大類?裡面分別有哪些特點跟傾向性?

Carol這部分其實正好是我們環球資源的老本行,就是對接所有出海的產品。我可以結合我們的經驗,來做一些分享。

整體來看,海外管道,尤其是消費類電子產品的管道,大致可以分為幾個主要類型:第一類是大型零售商;第二是電商平臺;再者是傳統經銷商和代理商。這四類涵蓋了主要的海外採購管道。

當然,不同管道有各自的需求和特點。比如大型零售商,如 Best Buy 或沃爾瑪,他們自身往往也有自有品牌,對終端使用者負有更多責任,所以在選品上通常會比較保守。所謂“保守”,是指他們傾向選擇那些品牌影響力強、售後體系成熟、與其運營標準對接順暢的產品。他們通常青睞的是那些技術較為成熟、同時又能體現一定趨勢感的產品,以更好地滿足自身客戶的需求。

電商平臺則更加開放靈活。他們在選品上更願意接受一些有爆款潛力的新產品,並且覆蓋面更廣,不局限於某一個國家或地區。此外,電商面向的是全球消費者,因此選品也更強調性價比。在電商平臺上,產品的資訊傳播速度和靈活度顯得非常重要,能否快速適配不同用戶群體的偏好,是一個關鍵因素。針對這類平臺,供應商可以從上述角度進行對接和優化。

至於傳統的經銷商和代理商,他們則更深入當地市場。雖然和大型零售商類似,但他們的客戶往往是更小規模的零售商。所以他們更看重三點:產品是否適配當地市場、供貨能力是否穩定以及產品本身的品質。這幾方面是傳統管道商關注的重點。

從我們環球資源平臺的資料來看,特別是在 AI 產品這一塊,今年的表現非常亮眼。以電子類產品為例,AI 產品在總品類中大約占比 5%,但詢盤量卻達到了 15%,說明 AI 產品的市場活躍度和增長潛力都非常可觀,因此我們也非常看好具備 AI 賦能的消費電子品類。

如果進一步分析不同採購管道的特徵以及採購行為的差異,我們可以從各國或地區的市場特徵來理解,這方面的差異其實也非常明顯。

比如北美市場,這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他們最關注的是產品的合規性,比如電子產品一定要取得 FCC 認證。同時,他們也強調供應鏈的效率、偏好高端智慧產品以及環保包裝。這些都是北美買家重點考慮的因素。

歐洲市場在綠色環保方面會走得更前沿,在我們接觸的歐洲買家當中,合規只是最基礎的要求,他們會進一步強調產品是否符合綠色環保標準。很多歐洲買家第一句話就是:“請幫我們推薦一些不僅合規,還符合環保標準的供應商,我們希望優先溝通。”所以可以明顯看出,歐洲市場在環保標準的嚴苛程度要高於北美。在 AI 產品的偏好上,歐洲買家也普遍偏向中高端。他們對最前沿的技術可能不是最早接受的,但他們有較為穩定的中高端市場需求。

回到亞洲,如東南亞市場的採購商以電商平臺或小型經銷商為主,他們更青睞性價比高的產品。在選品時,功能並非唯一的決定因素,價格如果有競爭力,就會大大提高他們的採購意願。所以如果品牌想要進入東南亞市場,或者測試當地的市場反應,“性價比”會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字。

再來看拉美市場,其實和東南亞非常相似:優先考慮性價比,但他們也非常重視售後服務。此外,拉美市場並非英語為主,因此如果產品內設本地語言系統,會擁有明顯優勢。

總結來看:歐美市場更加看重合規性與技術實力,而東南亞和拉美市場則更關注價格與當地語系化體驗。這是我們在環球資源平臺上,近期觀察到的整體採購趨勢。

 

案山子:對於美國的合規、歐洲的環保,這種認證/資質怎麼獲得?

Carol如果是行家的話,都知道裡面有很多的電子類類別,例如美國都要求FCC,歐洲基本所有電子類產品都得要有 CE 認證。另外環保認證 ESG 是一個大前提,底下又有很多細化的要求,特別是歐洲那邊,這些如果展開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如果對不同標準感興趣的話,也可以來到我們環球資源網站進一步查詢,上面介紹了很多不同的標準。

案山子:國內的電子產品出口到海外,會經過哪些流程?

Carol其實無論是本地交易還是出口,都離不開這幾個步驟。第一是交易的達成,然後是商家備貨,再就是收款流程,比如採用怎樣的付款方式(Payment Terms)。

如果是出口,會多兩個環節,其一是通關手續。做出口的朋友都很清楚,不同的產品需要提供不同的通關檔,所以做出口就需要額外處理清關手續。另一個是運輸交付。不同國家對運輸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走空運和快遞的規定就不一樣。所以如果從整個鏈路來看,我會把它歸納為五個步驟:第一,交易的達成;第二,貨物的準備;第三,通關手續;第四,運輸交付;第五,結匯收款。

在出口場景下,和我們在商店裡直接買東西不一樣,我們還得把錢收回來,所以結算方面也是一個必須關注的點。另外幾個方面,我覺得做出口的朋友,或者是準備轉型出海的朋友,需要特別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是我前面所提到的合規,不同國家和地區會有不同的認證標準,比如歐盟要求的環保標準、CE 認證,美國的 FCC 認證等等。

其次,從今年四月份開始,我們也聽說了很多關於對等關稅政策波動的消息。關稅也是所有做出口的朋友必須考慮的因素。我不能說這是一道難題,因為出口本身就需要繳納關稅,但關稅的波動確實會影響我們整個出口過程中的議價空間,也會直接影響產品成本和價格競爭力。所以這方面的政策變化是大家必須持續關注的。

現在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就是一些地區正處在戰爭狀態,所以物流環節也變得更加不確定。海運本來就可能因為天氣、港口等自然條件而受到影響,現在又多了戰爭因素,物流的不確定性也就更大了。

我還想特別提醒的是,電池類產品。這裡如果有相關的買家或商家,應該都會感覺到不少壓力。各個國家對電池這類特殊部件的運輸要求越來越嚴格,很多物流服務平臺也都更新了自己的運輸規定。可能一個月前已經談好的訂單和運輸方案,到了這個月就因為新政策必須重新調整。對電池類產品的運輸條件變得更複雜,這也是很多做出海的朋友會碰到的問題。

最後,我個人認為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智慧財產權(IP)方面的風險。如果中國大陸的製造商想要將產品出口到某個國家,或者是品牌出海,我非常建議這些朋友在出口前先把目標國家的智慧財產權問題處理好。我自己遇到過很多商家,他們的產品本身非常有競爭力,但只關注在中國內地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沒考慮到產品出海後也需要在當地註冊。另外在海外申請專利或注冊商標的流程往往比較長,如果不提前準備,很容易錯過市場視窗期,所以我建議大家在設計階段就同步考慮智慧財產權的註冊與保護。

不同國家的法律法規不同,如果想要盡可能保護自己的智慧財產權,最理想的當然是做全球範圍的保護。但我們也知道這不太現實,所以更務實的方式是:製造商可以根據產品預計出口的市場,比如歐盟、美國、北美,提前規劃當地的註冊和申請。比如你的產品計畫出口歐盟,那在產品設計或打樣階段就可以同步著手做歐盟的註冊。

對於 IP 問題,其實我們也看到不少製造商在這方面並沒有特別在意,或者沒有專業知識去處理這些問題。畢竟這確實是一個比較專業的領域。現在市場上有很多專門從事智慧財產權保護、專利申請的顧問機構,我建議商家朋友們在產品設計階段就開始跟這些專家接洽,瞭解整個申請流程大概需要多長時間、需要哪些資料、大概的費用成本等。提前做好規劃,既能降低法律風險,也有助於在和採購商議價時,把這些額外投入合理地計入價格體系中。

案山子 :出口的買家賣家如何看待關稅上漲以及波動問題?

Carol這是一個很貼心的問題,最近確實繞不開“關稅”這個話題。特別是在美國 4 月 2 日發佈對等關稅行政令之後,不僅僅是製造商和出海的朋友們緊張,連我們作為平臺方其實也感受到了壓力。一開始,大家都覺得這個關稅政策就像世界末日一樣,仿佛一場海嘯撲面而來。我們到底該怎麼應對呢?

剛好環球資源的展會在 4 月 11 日開幕,從 4 月 2 日到 11 日,不到十天的時間裡,我們迅速展開了很多調研。我們不只關注美國買家將會如何應對、如何調整他們的採購策略,還調研了其他國家買家的回饋,看在美國關稅變化的背景下,其他市場是否會迎來一波機會。

我們在關稅這個話題中,看到的不僅是風險,其實也看到了一些新的機會。像我們 4 月的展會,坦白說,我們原本也預估 4 月 11 日開幕時會少一批美國買家,但結果並非如此。有些美國買家沒到現場,可能只是因為機票、行程等原因,並不是因為關稅政策。現場其實還是人山人海的氛圍。這是我們觀察到的一個關鍵現象。

回到“關稅戰”或說“關稅壁壘”對國內電子產品出口的影響這點,我們從環球資源平臺的資料來看,美國地區消費電子類的詢盤確實略有下降,但整體仍保持在一個理想的水準。從每年 4、5 月的環比資料來看,這本來就是一個採購高峰期,而今年也沒有出現大幅波動。反而,我們看到東盟、拉美、歐洲等地區的詢盤量,環比上升了 75%,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增長。這個現象也讓我們思考:是不是背後正在醞釀著一場產業鏈轉移的趨勢?

我們隨後也做了進一步調研。美國買家更關注的一點是:中國大陸製造商是否具備將產業鏈轉移到關稅較低地區(比如東南亞)的能力?他們想知道中國企業是否在這些區域已有工廠或生產能力。不過,大部分美國買家並未表示未來不再從中國採購。我們沒有觀察到“去中國化”的傾向,只是看到他們更關注中國產業鏈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

在產品選擇方面,我們觀察到,美國買家在考慮產業鏈轉移時,主要關注製造能力和設計能力的差異。如果真的要轉移,他們傾向於把中低端產品轉移至東南亞,但對於高端產品,還是更願意繼續從中國製造商採購。這也說明,中國製造在全球市場中依然具有強大的競爭力——我們的技術、人才和創新能力,都是買家難以替代的重要因素。

而且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買家,尤其是美國買家,傾向于和中國製造商建立戰略合作關係。比如,我最近拜訪的一家企業,他們和長期合作的買家在討論是否能在東南亞的分工廠共建檢測設施,這樣可以縮短產品驗證週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風險。

同時,一些具備能力的製造商,也在尋找東南亞的合作工廠,或者考慮將部分生產線轉移過去。我們確實看到這個趨勢正在加快,雖然工廠不可能一夜之間建好,但方向已經在調整。

另一方面,我們也觀察到賣家的思路正在發生轉變。過去很多參展商或者平臺商家總是希望我們介紹歐美傳統市場的買家,但最近他們開始主動要求我們幫忙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買家。中東目前就是一個增長很快的市場,這顯示出中國製造商對於新興市場越來越感興趣,也願意投入更多精力去開拓。

當然,關稅仍然是必須面對的現實。但其實很多關稅問題,是有可能通過“產地轉移”來降低的。很多國家都有關稅豁免政策,可以適用於特定的產品、材料、包裝等類別。所以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關注這些細節,研究自己的產品是否符合豁免條件,從而降低成本、提升價格競爭力。

最後我個人認為,最關鍵的一點還是產品升級。不管產品再便宜,如果始終只能靠價格競爭,最終還是會陷入價格戰。現在很多買家願意為高品質、有設計感、具備獨特屬性的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所以品質,是我們真正能走得更遠的核心競爭力。

我上周在廈門、福建地區拜訪了一些商家,大家普遍都沒有抱怨關稅、生意難做,反而集中在討論:要如何提升產品技術、提升整體研發能力。可見我們中國製造商其實非常有韌性,也願意主動強化品牌力。

未來我們希望看到更多中國品牌出海,不僅是出口商品,更是輸出技術、設計與品牌影響力。這是我認為我們在出海過程中最值得加強的長期策略。

 

案山子:如果想在海外建廠,背後需要注意什麼問題,可能存在哪些坑?

Carol如果要在海外建廠,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建廠條例,需要申請工廠牌照,並遵守當地的合規要求。這個我就不展開講了,它是最基本的前提條件。除此之外,我認為還有兩點是在海外建廠時必須要重點考慮的。

第一,生產是否具備良好的供應鏈支持,包括上游的原材料和下游的出貨安排。如果沒有配套支持,或者我們還沒摸清這個配套就貿然去印尼、越南等地方建廠,我認為是比較輕率的行為。所以首先我們要確認,例如計畫在越南建廠時,我們的供應鏈是否已經配套齊全?原材料是否可以在當地採購,或者至少能順利從其他地方進口?如果需要從海外輸入這些原材料到新建的工廠,我們就要評估這背後的成本和時間因素,它究竟是加分還是減分項?供應鏈絕對是一個非常需要重視的問題。

另一個關鍵是人才。雖然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我最近和一些商家朋友交流時,大家普遍認為,海外建廠時人才必須優先考慮。如果我們是中國的製造商,在海外建廠意味著必須輸出一部分中國內地工廠的工程師團隊,派駐到海外進行培訓和指導,幫助當地員工從“小白”逐步成長為熟練工人。這個過程是漫長的,而且還伴隨著機會成本。

如果我們本地的工程師團隊本身就不夠強大,而又要把團隊分成兩組,一組駐紮海外,一組留在國內,那是否會影響到我們在國內的生產效率?同時,海外的工程師是否能如我們預期般,與當地團隊配合良好?這是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除了工程師團隊,當地的勞動力成本同樣值得關注。我們可能認為在海外建廠的人工成本會比國內略低一些,但這是相對的。如果我們把海外工廠當作一個獨立單位來看,人工成本未必更低。我以越南為例,現在越南的製造業已經開始逐漸成熟,人工成本也在上漲。因為越來越多商家都在當地建廠,導致搶人現象嚴重,而本地人口又有限,所以在供需關係作用下,工人工資已經出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因此,這些方面都必須進行充分的調研,才能決定是否進入一個新市場設廠。我並不是在否定海外建廠的可能性,但我們必須在做好全面準備的前提下,再去嘗試進入。

VR陀螺在環球資源展

案山子:今年 4 月的香港環球資源展上,出現了很多 AI 眼鏡,您對於 AI 眼鏡這類產品是如何看待的?

Carol今年 4 月份,AI 產品在我們環球資源展會上迎來了一次大爆發。這也促使我們在今年 10 月份的展會中,計畫設立一個 AI 主題館,AI 相關的產品會被集中展示,其中 AI 眼鏡將會是其中一個主打產品。

說回 AI 眼鏡,在我們 4 月的展區其實已經出現了很多新產品,涵蓋了低端、中端和高端,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完善、包羅萬有的產品體系。

從產品特性來看,無論是低端、中端還是高端,其實都有一些共性。第一是便攜性,畢竟眼鏡是戴在臉上的,如果太重,那就一點都不方便,我相信所有用戶也不會歡迎這種設計。再者就是功能方面。今年 4 月份我們看到的 AI 眼鏡,已經具備了例如會議記錄、即時拍攝、錄音等功能。有一些更前沿的產品,甚至配備了 AI 同聲翻譯,戴上眼鏡就能即時聽到翻譯了。

價格方面,今年也出現了很多性價比很高的產品。比如 4 月展會中很多產品的價格大概在 100 到 200 元人民幣之間。這類幾十美金左右的產品,會受到東南亞市場的一些採購商或者電商平臺的青睞。對於一些更高端的產品,我們複盤發現歐美的買家,尤其是專業採購商,對於高端智慧眼鏡是特別青睞的。最近我們也已經接到很多這方面的業務對接需求。

競爭方面,很多生產商朋友都在關注:“我怎麼樣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我們也注意到,其實 AI 眼鏡這個賽道很快就可能變成一個紅海,非常卷。對於一些中小廠商來說,在功能和創新方面,目前與頭部廠商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很難實現差異化。所以,在市場競爭中,最終還是要在產品性能和品質上做一些加分項,否則只能陷入價格戰。

另外,在技術落地方面,雖然 AI 眼鏡在輕量化或多模態 AI 功能上已有進展,但作為 AI 產品或者智慧產品,還是離不開用電。因此,電池續航和散熱問題也亟需改善。我們也看到不少 AI 眼鏡工廠正在積極進行這方面的研發。此外,在顯示效果的穩定性、集成度等方面,也依然存在很多技術瓶頸,而這對於一些小型工廠來說是比較吃虧的。

當然,也不是說性價比路線就不好,其實這些產品最終是面向消費者的。很多終端使用者更希望用一個更合適的價格,來體驗這些最新科技。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些高性價比產品,反而帶動了高端產品的市場佔有率。

就像我一開始接觸 AI 眼鏡,我也不會直接買一個幾千塊的產品,而是先試用了一個性價比比較高的 AI 眼鏡。後來,我慢慢摸索出,原來這個太重了,我想換一個更輕、續航更好的眼鏡。於是我也願意花更多的錢,去買一個電池更耐用、體驗更好的 AI 眼鏡。

其實採購過程也一樣。很多終端消費者的需求,最終會影響到採購商的關注點。總的來說,一個市場的競爭,無論是價格、技術,還是整個產業中不同產品的特性,即我們講的 product positioning(產品定位)和 product cycle(產品週期),都會影響整個採購的策略。

AI 眼鏡是否能夠普及,關鍵取決於它的應用場景。我不會無緣無故戴一副 AI 眼鏡去逛街,肯定是有明確的使用場景出現時,我才會選擇佩戴。因此,AI 眼鏡未來的發展空間,在於其能否拓展出更多實際可用的場景。

目前來看,AI 眼鏡的主要應用開發集中在會議、教育、醫療、工業等場景。如果未來能在更多場景中發揮作用,我相信這個賽道將有更大的成長潛力。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在展會中,如果 AI 眼鏡具備拍攝識人功能,商家就可以更高效地識別不同的觀展人士。這種場景對我來說就非常實用。

其實,AI 的發展路徑和當年的 AR、VR 很相似,都需要經歷一個逐步成熟的過程。說到這點,AI 與 AR、VR 的融合也是一個明顯的趨勢。我也聽說,很多廠商正在朝這個方向積極探索,不斷嘗試賦能與反覆運算。

VR 陀螺在環球資源展

案山子:不同價位的 AI 眼鏡是否會有競爭衝突?

Carol在香港,我們有這樣一句話,不管你是哪一種類型的客戶、做哪一種價位的產品,都會有你專屬的賽道去競爭。其實全球 AI 眼鏡市場也分得挺清晰的。

一副高端的 AI 眼鏡,肯定在它的設計以及它提供的價值上,要比一些低價位的產品高一些。不然的話,它也沒有辦法收取更多的 Premium 來推高價格。在  AI 眼鏡這個市場裡,低價位定位產品和高價位元定位產品,其實是明顯錯位的,沒有直接競爭,也沒有衝突,反而是一種互補關係。

我們剛才提到,低價產品主要是面向價格敏感型的採購商,因為他們所面對的最終用戶,對性價比非常在意。這些客戶是 customer-driven、user-driven 的,正因為有這樣的客戶群體存在,才會有中低端價位的產品被採購。而高價產品,則更多是面向一些高端客戶,以及注重售後服務的 AI 眼鏡採購商。所以大家面對的客戶群的分層非常清晰,沒有太大的衝突。

不過在管道方面,確實會有一些差異。比如說,中低端產品可能更多面向的是東南亞、中東、南美這些新興市場,因為這些地區的使用者價格敏感度較高。來自這些地區的採購商,也會更傾向于優先考慮中低端價位產品。反過來看歐美市場,他們對高端技術的接受度比較高,也願意接受價格較高的產品。

我也觀察到一個現象,雖然低端和高端在市場定位上沒有直接衝突,但現在很多專注於低端市場的供應商在無形中會對我們這些做高端 AI 眼鏡的廠家帶來很大的壓力。尤其是當有些性價比特別強的低端產品,在功能上已經非常接近某些高端定價產品時,採購商肯定會反過來對他們提出降價的要求。

我們也看到那些做中低端的工廠,他們在技術、研發、設計上都在持續發力,產品慢慢已經在向高端靠近了。所以我們做高端產品的同行們,也要更加努力,提升產品的獨特性,在產品差異化上多下功夫。否則,未來很難避免進入一個價格戰的局面。當然,這也是產業發展的常見現象:低端往高端走的同時,高端的生產商也在持續做產品設計和品質的反覆運算升級。這是一個很自然的趨勢。

 

案山子:基於您對消費電子多年觀察,您覺得 AI 眼鏡這個品類有沒有爆款的潛質?

Carol我個人是非常看好 AI 智慧眼鏡這個產品和相關賽道的。就像我剛才提到的,今年 4 月份我們的展覽會可以說是 AI 眼鏡的一次集中爆發,從展會結束到現在,僅僅三個月時間,我們已經看到有很多新的爆款產品不斷湧現,也有大量採購商持續在我們平臺上尋找 AI 眼鏡的採購機會。所以我認為,爆款的出現幾乎是可以確定的。後面我也簡單談一下對產品發展的一些看法。

拿智慧手錶舉例,我們幾乎每個月都會在華強北逛一圈,每次都能發現一些新款智慧手錶出現。這些新品可能只是在功能上做了微小的改進,但往往能夠精准擊中某個細分市場。而且在低價位段,這類產品很容易被使用者接受,甚至願意多買幾款備用。

智慧眼鏡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它的市場接受度已經通過驗證。接下來就是要看它在功能疊加上如何創新、在外觀設計上如何突破。我們已經看到一些 AI 眼鏡商家開始接入大模型,加入語音交互、圖像識別、即時翻譯等功能——這些目前在低端市場還沒普及,但可以預見,它很快就會出現。

我說“指日可待”並不誇張,因為產品反覆運算週期非常快。尤其馬上到了每年 10 月的採購高峰期,我們已經聽到很多廠商摩拳擦掌,預告會在 10 月份推出新產品。我自己也非常期待,到時候一定會有新一波 AI 眼鏡爆款湧現。在這裡我再做個小廣告,歡迎大家 10 月份來參加我們環球資源在香港舉辦的展會,時間定於 18-21 日,今年我們特別開設了一個 AI 主題館,屆時可以第一時間看到這些 AI 智慧眼鏡供應商推出的新品和爆款。

另外,還有一個趨勢也很關鍵,就是品牌感與時尚感的結合。剛才我們講了很多關於功能的提升,但從我個人的角度出發,我是個追求完美主義的人。如果這個眼鏡功能再強,但戴上之後讓我看起來像老太太,那我也不會喜歡。所以,現在很多工廠也開始重視設計,希望在外觀和時尚感上拓展用戶群體。

最後再回到你剛才的問題,我個人怎麼看 AI 眼鏡是否具備成為爆款產品的潛力?我會給出 200% 的信心。AI 眼鏡一定會進入爆款賽道,值得期待。

案山子:今天非常感謝 Carol 的分享。

10 月 19 日上午,VR 陀螺將聯合環球資源在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 Asia World Expo 舉辦以AI 眼鏡+XR 終端發展趨勢與全球化之路》為主題的論壇,屆時還有更多乾貨分享,歡迎各位蒞臨。

提交表單獲取環球資源專屬服務

* 連絡人

此項為必填項

此項為必填項

* 聯繫電話

請填正確國家號

請填正確手機號

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政策Cookie政策 (Cookie Policy)以瞭解有關你個人資料的處理常式。
點擊“提交”即表示你同意你已經閱讀了我們的隱私政策和小型文字檔案政策 (Cookie Policy)和接受我們的使用條款

提交